江海“丝”连 唱响最炫脱贫民族风

来源: 时间:2020-08-26 09:28:14 浏览次数:

从县城出发,驱车行进在广西环江县007县道上,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从两侧飞驰而过。映入眼帘的是高低陡缓的垭口和山脊、蜿蜒盘旋于半山腰的柏油路……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出行爬坡上坎,一里挂九梯,石头缝里种粮食,喝水只能靠天”曾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群众们的真实生活写照。5月10日,10名欢欣鼓舞的毛南族群众代表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喜,“毛南族,再也不是‘毛难族’!”

      从县城出发,驱车行进在广西环江县007县道上,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从两侧飞驰而过。映入眼帘的是高低陡缓的垭口和山脊、蜿蜒盘旋于半山腰的柏油路……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出行爬坡上坎,一里挂九梯,石头缝里种粮食,喝水只能靠天”曾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群众们的真实生活写照。510日,10名欢欣鼓舞的毛南族群众代表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喜,“毛南族,再也不是‘毛难族’!”

      在环江的脱贫路上,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无疑起到了强力推动作用,海安鑫缘集团更是其中一抹亮丽色彩。这群海安人十多年前来到环江县投资兴业,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把“硬投入”与“软投入”相联系,以点带面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精准帮扶,让江海大地共同唱响了一首最炫的脱贫民族风。

一封报喜信,毛南族老乡奔小康劲头足

      628,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仪凤村大屯屯,不久前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喜的村民谭秋兰正在桑田里采摘桑叶,就在前两天,她刚刚将今年养殖的第四批蚕茧卖出,100多斤,赚了2000多元。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蚕茧的价格不高。往年上半年的价格普遍都不高,下半年会好一点儿。我相信,今年下半年一定也会好很多。”谭秋兰全家4口人,大儿子读中专,小儿子读幼儿园,丈夫谭永杰患有慢性病,家庭失去了主劳力。她不仅对丈夫不离不弃,还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在产业奖补政策助力下,一个人种桑树5亩,每年养蚕9批,每批收入2000多元。农闲时,她还到村里果场打零工。2016年,谭秋兰一家实现脱贫摘帽。

      “我们家脱了贫,日子越来越好,我感到很自豪,也无比高兴,这离不开国家对我们的关心。我就想着一定要告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好消息,让他也和我们一起高兴。”谭秋兰的想法获得了全乡百姓的支持,她便与其他九名村民一起,写了封联名信向习总书记报喜。

东桑西移,桑蚕产业“破茧成蝶”

      “小小蚕虫吐‘金丝’,不尽财源滚滚来;做大‘蚕业’致富快,山乡百姓乐开怀。”眼下,环江县的蚕茧已经上市,在蚕茧收购市场,工作人员正忙着过秤、算账、付款。看着白花花的蚕茧变成口袋里的钞票,蚕农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环江县大才乡村民老莫拿着钱笑道,“这是今年的第六批蚕茧,400斤,赚了5300元。”

      2006年开始,鑫缘集团进行产业的战略布局,依托独特的产业化模式,鑫缘集团在国内谋篇布局。20079月,在响应国家政策“东桑西移”的大背景下,鑫缘集团主动牵头在环江县建立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广西环江这个桑乡,有栽桑养蚕的历史传统,更有勤劳朴实的环江毛南族为主体的桑民们,他们一直怀揣着致富奔小康的梦想。”鑫缘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储呈平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走进了环江县,和那里的30多万少数民族蚕农们打成一片,推动当地的蚕桑、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就是为了帮助环江的老百姓圆梦。”



      目前,江缘公司已在环江全县12个乡镇分布39个鲜茧收购站点,年收购鲜茧900多万斤,辐射范围遍及整个环江县区,蚕农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此外,江缘公司先行在大安乡的三个行政村建立了栽桑养蚕示范基地,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公司与蚕农成为了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极大调动了当地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2018年,我们开始和江缘公司合作,成立了‘驯缘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一个500多平米的小蚕共育基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我们统一共育小蚕、统一发放、统一回收。”驯乐苗族乡康宁村党支部书记欧应榜兴奋地说,“现在合作社成员有200多户,年产值350多万元。原来我们村有贫困户120多户,其中有65户开始养蚕,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了脱贫”

      据了解,目前环江县桑园面积近20万亩,养蚕农户近5万户,2019年,蚕农养蚕总收入超过13亿元。环江桑蚕产业在全县农业产业中大概占25%左右。环江的茧丝综合质量广西第一,是中国优质茧丝加工基地县之一。

就业扶贫,小车间内拔掉贫困根

      在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的缫丝车间内,蚕茧煮熟的味道扑鼻而来,一群毛南族村民穿着鲜艳的毛南族服装,穿梭在一排排自动缫丝机间,只见一只只被茧盒围绕着的缫丝槽川流不息地转动着,蚕茧在水里上下跳动,仿佛鱼儿争食一般,纤细的生丝从蚕茧上抽引出来,带着闪光飞旋而上。

谭利芬是毛南族人,家住环江县下南乡,6年前,她走出大山,来到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原先我一直在老家务农,那时候真的是靠天吃饭,收入很不稳定,一个月也就几百块钱。”谭利芬说,现在丈夫在家照顾老人,忙活田里,自己则在江缘公司打工,每个月工资在2000多元,“现在我收入稳定了,家里电器都齐全了,政府也有一部分补助。去年,我们一家脱贫了。”谭利芬很是开心。

      13年来,江缘公司不断夯实桑蚕产业基础,完成老厂一期改扩建和二期工程的扩建项目,现已拥有36组自动缫丝及全套生产辅助设备,厂房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具备年产900吨白厂丝的生产能力,充分吸纳环江县贫困人口就业,为环江县1160多人稳定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并成为环江县屈指可数的利税大户。



结对帮扶,唱响民族团结和谐曲

      十多年来,江缘公司在夯实桑蚕产业基础的同时,不断追加投资、振兴产业、回报社会。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公布了2019年第一批广西扶贫龙头企业名单,广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赫然在列。

      用情扶贫,才能扶到百姓心坎上。走进江缘公司,宣传栏上一张红色的感谢信分外引人注目。壮族姑娘罗玉莲是江缘公司一名普通的员工,患有多种疾病,丈夫也在两年前下岗了,在她急需治疗的时候,公司从总经理到一线职工,纷纷慷慨解囊,为她凑足了医药费。罗玉莲感激地说,“在江缘公司工作,让我体会到江缘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有了这份帮助,我能够及时得到治疗,也让我更坚定信心去战胜病魔,尽快走出困境。”

      “这几年,江缘公司在环江发展,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和政府的关心。可以说,已经深深地扎根环江、融入当地了。”储呈平透露,如今公司的销售规模已经近4亿元。“我们对在环江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计划用3年的时间,投资兴建高标准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茧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个园区的建设将使整个环江的茧丝绸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届时,我们的销售规模将翻番,同时为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

      “海安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成熟的产业项目、优质完备的县域教育体系、优美的城市环境,令人震撼。”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表示,“希望海安、环江两地深化交流合作,健全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在教育、劳务输出、产业转移、医疗服务等方面打造更多的合作品牌,共推高质量发展,让双方的友谊再上新台阶。”

      近2000公里的空间距离,阻隔不了海安与环江之间浓浓的江海深情。海安在环江这片山乡,织就“新丝路”,助推环江蚕桑产业“破茧重生”,江海间唱响了红红火火奔小康的扶贫之歌。问计民生、温暖民心,十三年匆匆流逝,这群扎根环江的海安人已经成为了“新环江人”,在江海间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的美好画卷。



集团企业
版权所有 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苏ICP备10228163号-1